发育障碍是一类儿童智力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总称,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并经常持续到成年,导致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延迟。不同类型的障碍会存在一些共同的症状,表现为:情感交流、行为交流等社会交往能力存在障碍,与社会场合之间的整合能力明显降低;表现出明显的言语障碍以及理解能力受到损伤。
在儿童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家长误以为儿童只是发展落后,与同龄的儿童相比,发育障碍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同时也会出现共病现象。与正常儿童家长相比,其家长不仅面临多倍的付出和压力,还承受着对孩子美好期待与现实相冲突的心理困扰,同时还会面对外界异样的眼光和不理解。他们的压力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工作、人际关系和财务状况。家长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孤立,因为他们的孩子参与破坏性和干扰行为,可能会限制照顾者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参与。
有研究显示,相比疾病严重程度,发育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更能影响其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儿童的问题行为不仅会对家长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会加重儿童的问题行为,因此,两者是一个互相升级的相互关系。
作为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训练的主要承担者,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养方式,还能更好的经营家庭和人际关系,给孩子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利于促进发育障碍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康复效果,对特殊儿童尽早的回归正常学校和社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育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家长养育自我效能感、养育心理灵活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由结果得知,发育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对家长的自我和谐有直接预测作用,在之前的研究中得到过间接的证实,研究者等人认为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比疾病本身更能预测父母的压力,从而导致父母的抑郁症状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相对于正常发育儿童,养育障碍儿童对于其养育者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教养经验,对养育者的身心都会产生影响,尤其在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时,及易引起养育者心理出现不和谐状态,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Bebko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沟通障碍、认知能力不均衡和社会关系问题等自闭症相关症状对学龄儿童的父母来说压力最大。
研究的质性研究中发现,导致家长压力以及心理问题的不仅仅时沟通障碍、认知能力或者社会关系问题等,儿童的情绪问题也是导致父母崩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自我和谐中,父母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和谐是个体能够调节外界与自我内在心理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在个体维持自我和谐的过程中,自我的内在因素的调节是关键因素。养育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自我效能在教养领域的延伸,被定义为父母对他们影响孩子的能力的信念,这种能力能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和适应。
面对教养过程中的养育困难,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受到挑战,这一点在量化与质性研究中都得到证实,结果发现,儿童的问题行为导致家长的养育自我效能感降低,并且父母的养育自我效能感在儿童问题行为与家长心理健康之间产生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父母的养育心理灵活性与自我和谐也存在相关和、关系。心理灵活性中与自我和谐的维度自我的刻板性共同强调个体自我调节能力,内部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的变化。
对于父母来说,养育心理灵活性是在教养过程中能适应、接纳养育困难,并且能够采取适宜的教养行为来应对教养困难的心理机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中都发现,养育心理灵活性较低的家长在面对教养困难的时候能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影响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并且在研究一的结果表明,养育心理灵活性能够调节养育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其能够更好的应对养育困难。
在研究中还发现,家长的养育心理灵活性以及养育自我效能感在受教育程度、户口所在地以及职业状态中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自我调节及认知能力越强。
所以养育心理灵活越高,同样,生活在农村的家长比生活在城镇的家长养育心理灵活性低,这与整体生活环境以及周围人的认知水平都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有工作的家长的养育心理灵活性高于没有工作的家长,这源于家长自身的经历,教育程度与工作是相连姐的,那么随之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体的认知水平,还有整体的生活环境。
总之,当外界的刺激比如儿童的问题出现时,家长的教养心理例如养育心理灵活性、养育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育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家长歧视知觉、感知社会支持以及自我和谐的关系
Rogers认为个体的心理失调来源于自我与经验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因为个体将自我概念与他人的评价联系在一起,过度关注他人评价,以他人评价为自身标准,导致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在质性研究中发现,发育障碍家长作为特殊群体,尤其在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时,会过度解读他人态度以及语言,歧视知觉过度敏感,可能是因为家长在儿童表现出情绪问题而遭受过周围人的消极对待,进而增大歧视和排斥的风险。
研究也发现,歧视知觉在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户口所在地以及职业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歧视的知觉来源于个体对周围人的反应态度,这与个体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
较高的教育程度能够带来预之相匹配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当个体认知水平越高,越懂得尊重理解他人,相反,较低的认知水平自我调节能力越差,越容易将自我概念与外界的评价以及态度联系在一起,造成心理失调,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能够调节问题行为带来的歧视知觉,感受到越高的社会支持与较低的歧视感知相关联。
也就是说,当个体感受到越多的关爱与支持,生活在积极向上并且充满爱的环境中,他们对歧视的感知自然就会减弱,并且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内心就会和谐稳定。
基于养育心理灵活性的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干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发育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家长养育心理灵活性以及自我和谐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并且儿童的问题行为、养育心理灵活性都对自我和谐产生影响。
发育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因为病症产生,其改善具有相对较高的难度,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养育心理灵活性是家长的心理特质,取决于家长自身的认知方式,容易因为外界环境或者认知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一方面,养育心理灵活性既可以直接对家长的自我和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养育心理灵活性还可以间接对自我和谐产生影响,具有干预价值。
基于此,我们对家长进行了基于养育心理灵活性的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团体干预,目的是通过干预来提高家长的养育心理灵活性,进而有效提升面对儿童问题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改变家长应对养育困难的认知方式,提高家长自我和谐水平。
干预设置对照组,对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只是培训。干预实施前,测量了两组家长的养育心理灵活性以及自我和谐水平,数据显示两组具有同质性,这保证了团体干预的基础,并保留数据用作干预前后测的效果对比。
通过接纳与承诺团体干预结果发现,家长的养育心理灵活性得到提高,自我和谐得分下降,自我和谐水平提升。对照组家长的养育心理灵活性以及自我和谐得分差异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基于养育心理灵活性的接纳与承诺团体干预活动,对于提高家长养育心理灵活性以及改善自我和谐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这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得到验证并表明,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干预可以减少疾病照顾者的经验性回避,这点在研究中也得到证实。